找到相关内容54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妙法莲华经字词注释(1)

    义无违。故此修罗,在因之时,怀猜忌心,虽行五常,欲胜他故,作下品十善,感此道身。华严云:如罗睺阿修罗王,本身长七百由旬,化形长十六万八千由旬。于大海中出其半身,与须弥山而正齐等。楞严经云:复有四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82869032.html
  • 中国佛教文化论纲

   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以及当时流行的老庄玄学来说明佛教教义。如以《周易》的“四德”(元、亨、利、贞)类比佛教的“四德”(常、乐、我、净);以“五常”(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)类比“五戒”(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...

    魏承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74570090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人生篇(三)

    能说而不能行。然而行为端正,以什么为标准呢?所以学佛的人,最要是严持五戒,因为不杀就是仁,不盗就是义,不邪淫是礼,不饮酒是智,不妄语是信;佛教的五戒,就是儒家的五常;可见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,行为最要端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570432.html
  • 莲修必读(1)

    周思仁  仁列五常首。慈居萬德先。皇哉三教讑。异口若同宣。人人爱寿命。物物贪生全。鸡见庖人执。警飞集案前。?闻屠价售。两泪涌如泉。方寸原了了。只为口难言。蓦受刀砧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4070735.html
  • 略论儒佛会通与两宋理学思维的基本向度

    辟佛之张本。但佛家力求与儒家通融,在丛林制度之建立、忠孝观念之吸收、五常与五戒的比附、在家学佛的提倡。终于使佛教深层融入于中国人之文化生活中,密迩不分,形成所谓“三教合一”的社会文化。   3.在宇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4270738.html
  • 李孝本:南北朝之佛教资料篇(1)

    尚无体状,则在天何凭」。颜延之于「家训归心篇  」,更力说三世因果之可信,而言佛教与儒教本一体,唯有  渐极之异,内典之初门设五种禁,此即与外书之五常仁义礼  智信合符节,而主张佛儒二教之调和。彼总括...

    李孝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20270892.html
  • 大般涅槃经中的涅盘思想

    三菩提。  (四相品?二十二)  三、云何名为涅盘相,涅盘之相,凡有八事,何等为八  ,一者尽,二善性、三实、四真、五常、六乐、七我、八净  ,是名涅盘。(卷二十三?十)  四、直是诸佛断烦恼处,故名...

    张曼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35371059.html
  • 薪火相传 众缘和合 守正出新——浅谈当代汉文大藏经整理传译之方向

    各家学说互相交流,对儒、道之学采取顺应、融会的态度,效仿其淑世化民的正面社会作用。佛教五戒融会儒家之五常,借道家之用语翻译佛典,“增加及融合了同期中国思想的主流。”(许里和,1998)从而使佛教与中国...For example, Buddhism adapted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“五常Wuchang” (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:仁...

    延藏

    |薪火相传|众缘和合|守正出新——浅谈当代汉文大藏经整理传译之方向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42773634.html
  • 行愆法师:佛学问答

    的行动中,体现出佛教慈悲喜舍的精神,以身教感化家人,使他们起欢喜心,待因缘成熟,才把佛法的道理,如五戒的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,不妄语及不饮酒等戒条,这些做人的本份,其实跟儒家所讲的”五常”(仁、义、...

    行愆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5074746.html
  • 朱熹的儒佛之辨

    是见“天”不见“人”,是“为学”不“为道”,是有缺陷的。如果说,朱熹以“五常”为“天理”,是对宗密批评韩愈的回应,那么,宗杲的“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”在逻辑上则是对二程、朱熹的回应。   严格地...

    刘立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35277295.html